AIFA·爱发体育(中国)APP下载

当前所在位置: 爱发体育 > 案例展示

爱发体育官方APP下载【镜鉴文明】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(第3期)

 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,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,2023年,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、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。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,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,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,聚焦移风易俗,突出成风化俗,着眼于乡镇苏木爱发体育官方APP下载、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,从小切口、多视角、多层面入手,既阐述背景成因、又展示具体举措,既分析工作成效、又解读推广理由,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,具有接地气、可复制、易推广等特点。

  扶贫先扶志,振兴先振心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中,兴安盟紧盯农牧民群众“精气神”不足的短板弱项,加强对移风易俗的正向引导,通过“逐梦乡村·我们的舞台”农牧民文艺活动,让群众“登舞台”“唱主角”,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乡村新风尚。

  兴安盟是农牧业大盟,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分布着847个嘎查村,农业人口105万,占比达66%。可以说,落实好习交给内蒙古的“五大任务”、全方位推动“模范自治区”建设,对兴安盟而言,重点在农村牧区,关键在农牧民群众的“精气神”。为了提振农牧民群众的精神状态,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风尚,兴安盟主动克服嘎查村点多面广、人员分散、服务资源有限的短板弱项,于2022年3月,启动“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”农牧民文艺活动,充分发挥2000余支群众文艺队伍的桥梁纽带作用,用“一台戏”带动“一群人”改变“一个村”。截至2023年5月,各级各地共开展活动3700余场次,参与群众达到了30万人。

  (一)整合各方资源,突出群众主体地位。一是整合各爱发体育在线地阵地载体。打破基层文化资源壁垒,统筹使用各乡镇的文化站(室)、文化馆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各类文化阵地载体,搭建统一的乡村牧区文化活动展示平台,按照“群众演、群众看”全新组织形式,把舞台留给群众,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二是整合基层文艺队伍。对各嘎查村的演出队伍、乡村艺人进行摸底,把关心集体、热爱公益、奉献担当的乡土文艺“能人”组织起来,成为2000余支基层文艺队伍的带头人,带领农牧民群众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弘扬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三是整合各级优质资源。发挥专业队伍人才优势,组织全盟各乌兰牧骑、文化馆(站)、文艺志愿者等力量以“文化村长”的方式,点对点连接嘎查村,面对面服务指导,提升群众的创演水平。截至目前,已派出100余名文化村长深入基层开展文艺志愿服务,让百余个文化后进村成为了先进示范村。

  (二)强化制度保障,夯实文艺发展基础。一是将参与活动的情况与日常评选奖励机制相结合。对积极参加文艺活动的群众给予文明团结超市积分奖励,同时将参与活动情况与“十星级文明户”“身边好人”“积分争星”“红灰黑”榜发布等活动有效融合,让群众在娱乐中获得实惠,进一步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。二是将开展文艺活动纳入“乡村振兴”工作体系。鼓励旗乡两级配套“乡村文化振兴”专项资金,褒奖活动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,为人员管理、节目排演相对成熟的乡村演出队伍提供演出设备、服饰、宣传等保障支持,推动农牧民文艺活动顺利开展并长期坚持。三是将优秀作品纳入盟内宣传展演序列。以嘎查村活动为基础,遴选优秀节目参加乡、旗、盟三级层层开展的展演,通过新媒体平台、微信圈群等多种方式推送、展示各地活动动态。开展“百件优秀农牧民文艺节目”“百名优秀乡村文艺人才”评选,在全盟农牧民文艺汇演上进行展示。鼓励各地举办“村晚”,选送优秀节目参加旗县市级、盟级春晚。

  (三)主抓覆盖范围,提升群众参与程度。一是转变传统工作观念。突出强调“抓覆盖面”的工作方法,让中老年妇女外的中老年男性、青年群体等参与进来,发挥活动组织群众的基本功能,在有效组织群众的基础上有力有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。二是加强上下联动。坚持“嘎查村抓常态,乡镇重特色,旗县创品牌,盟级展形象”四级联动爱发体育官方APP下载,要求每半月开展一次村级活动,每月开展一次乡镇级活动,各旗县遴选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展演,全盟每年举办一次农牧民文艺大汇演。三是细化活动安排。坚持“月月有安排、周周有活动、天天有人气”的工作原则,鼓励基础条件好、文化氛围浓的嘎查村适当提高文艺活动的频次,基础条件不足的嘎查村可以联合举办。

  (一)汇聚众心合力,服务中心大局。“逐梦乡村·我们的舞台”农牧民文艺活动紧紧围绕兴安盟委行署决策部署,引导群众关注并积极参与中心重点工作,在唱和跳的过程中统一思想、凝聚共识。2022年,盟委组织开展兴安盟形象塑造提升工作,通过这项群众活动,域牌形象迅速在各地传播推广。在2023年的“杜鹃节”“插秧节”等群众节庆活动当中,近百人的文艺队伍自发以“兴安岭上兴安盟”为主题创作文艺作品,“逐梦乡村·我们的舞台”农牧民文艺活动引领风尚、凝心聚力的作用可见一斑。

  (二)涵养乡风文明,推动文明实践。“逐梦乡村·我们的舞台”农牧民文艺活动组织专业人才指导基层百姓创作表演,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教育群众、引导群众的目的。通过一年多的默契合作,2000余支文艺队伍不仅在文艺演出当中有了实质性突破,更活跃在乡村沃土,成为了服务大众的文明实践主力军。截至目前,登记在册的志愿服务队伍达到了1500余支,文艺活动成为了吸附志愿者的有效途径。

  (三)助力基层治理,实现团结奋斗。“逐梦乡村·我们的舞台”农牧民文艺活动将各族农牧民群众广泛组织起来,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政策、编排节目,使百姓富余的农闲时光转化为轻松愉快的文化生活,因精神空虚而常见的酗酒、赌博、打架斗殴、参与非法宗教或封建迷信活动的现象不断减少。特别是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、共事共乐的过程中,不断交往交流交融,既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,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。

  (一)为教育引导基层群众移风易俗提供了有力抓手。“逐梦乡村·我们的舞台”农牧民文艺活动通过大覆盖面的组织动员,让赋闲在家的农牧民走到了一起,高度契合“群众在那里,宣传就在哪里”的工作状态。在这一状态下,推动移风易俗、弘扬新风正气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  (二)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开辟了高效的实践路径。“逐梦乡村·我们的舞台”农牧民文艺活动,以文艺活动的形式实现组织群众、宣传群众、教育群众的基层社会治理目标,属于典型的“中医疗法”。随着活动粘性的提升,更多群众会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和自觉践行文明风尚,从而让参与社会治理、融入社会治理成为全社会的共知共识。

  (三)为激发基层文化文艺活力作出了有益探索。文化传承发展的土壤在基层,主体在群众。“逐梦乡村·我们的舞台”农牧民文艺活动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,用文明的风尚和形式,让更多传承千百年的文化技艺焕发生机,体现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本意所在,滋养了文化文艺蓬勃发展的基层土壤,是我们更好担意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有力抓手。

  央视《面对面》栏目推出《落坡岭的温暖》,讲述K396次列车105小时的“脱险”背后的故事


网站地图